十问驾驶者(肖佑稳) 为何开车用手机、吸烟、吃东西等要出状况,还要执意为之呢? 为何六成以上重特大交通事故都是发生在老司机身上? 为何有的司机会走进交通肇事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呢? 为何每年都要死去很多驾车者,他(她)们愿意吗? 为何弯道、下坡、路口或湿滑地段是事故多发点? 为何心情不好容易出险,还要执意上路驾车呢? 为何疲劳驾驶容易肇事,还要逞强驾车呢? 为何酒后驾车要出事,还要开怀畅饮呢? 为何忽视车况问题要出机械等事故呢? 为何思想麻痹是安全行车大忌? 中国有句俗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勿庸质疑交通运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起着巨大贡献。虽说交通运输惠及千家万户,但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令人揪心。根据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54万余起,造成10万余人死亡,另有14万人伤残。受害者中不乏政要、明星、工程师及专家学者等等。由此可见,交通事故是对事不对人的,从上至总统下至黎民百姓,作为一名交通参与者都有遭遇事故的概率。交通事故的危害是极其巨大的,大的来说它使国家失去了许多优秀杰出的人才。小的来说它让受害家属饱受车祸折磨,丧父(母)、丧子(女)、丧兄(妹)等丧亲之痛,失去顶梁之柱的苦无不让人心酸。同时,车辆、人员的伤亡和交通堵塞也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混乱的交通状况也可能对经济构成威胁,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1%至3%。因此,预防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刻不容缓。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事故如此泛滥呢?是交通管理部门不得力,还是驾驶员技术不过关,都不是。大家知道,交通管理部门只不过是公路上的执法护法者,而驾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个人行为,况且法律需说是保障我们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如果没有人遵守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相信绝大部分驾驶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并经考核合格后才领取驾驶证的。因此,在技术上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为何还要出状况呢?经综合分析发现在人车路三者中,人是主体,他会思想、会控制、会创造是驾驭车辆的掌控者。也就是说车辆与道路虽存缺陷,但它不会犯错,而造成事故的根源却是驾驶者。一方面他们认为事故的发生是运气不佳是上天安排,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上帝;一方面是他们对事故的危害认识不足,过于自信或轻信能够避免所致;再一方面是他们对各种事故起因不甚了解,在认知上存在问题。以上种种才导致了事故的频繁发生。事实证明,新老司机事故率相当。 根据调查不难看到,我们每一个驾驶员都有发生事故的概率,究其原因还得从教学体制上说起。众所周知,驾校是培养驾驶员的摇篮。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驾校出来的驾驶员往往也局限于只知道汽车构造理论知识、交通法规和驾驶基本功,甚至有些出来后连方向都不会估计,而抱着混一个驾驶证的人比比皆是。但从未对交通安全息息相关的事故知识和安全行车技巧作深入了解,从而为日后发生交通事故埋下祸端。 其实,在驾车界早就有一种说法:开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就是针对事故的预防而言的,其主要意思是指事故太多太偶然,需要经常学习才能平安保身。也是说大家对事故的认知,来源于驾驶者自身对驾驶经历和事故的积累,正是由于驾驶者对事故认识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在民间一直都有开到老学到老的说法。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创造一种途径让驾驶者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终身所需的知识呢?为此,笔者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事故虽然种类繁多,特性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源)相应也有其预防措施。简而言之,笔者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事故起因,经剖析展现在阅者面前,让驾驶者去感受和认识;将预防措施提供给阅者,让驾驶者掌握安全行车技巧;将安全理念(安全空间技术)推荐给大家,让驾驶者领悟;将良好的驾驶习惯总结出来供大家分享。总之,此书全面深入浅出,系统地将各类事故的来龙去脉及驾驶者易犯的错误阐述的清清楚楚,以便让驾驶员达到认识事故、了解事故,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既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我想这不仅是驾驶员和家人的愿望,也是全社会的福音。 此书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遏制事故的重要法宝,是驾驶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